以臺灣史為案例,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課程進行方式主要是閱讀經典作品與討論。

本課程乃為大學部及研究所同學介紹初級梵文,目的在於使同學熟悉背誦梵文基本的文法,並同時對印度古典宗教、文化做初步的介紹。

「中國哲學史」是介紹中國哲學最完善的課程,此外,又是本系必修課中唯一的中國哲學課程。這門課分為兩個學期教授,第一個學期的範圍是先秦至魏晉南北朝,但不含佛學。希望同學能理解上課內容,對中國哲學發生興趣,及學習中國哲學的重要議題與解決方法。

本課程的主要目標有三項:(1)使學生了解哲學各主要領域的主要思想和其中的爭論點;(2)使學生了解哲學思想及哲學論證的特性;(3)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哲學探究的能力和興趣。

本課程的特色是透過哲學思想實驗協助同學順利地理解相當抽象的哲學思維。課程透過多元教學設計,創造出具有一定挑戰程度的多元學習環境,豐富同學們的思考經驗。易言之,本課程主要透過哲學思想實驗引介重要哲學思維方法及哲學問題,並同時培養學生批判反思及想像能力。

本課程側重印度佛學教義的介紹,以及哲學性議題(邏輯、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討論。佛教進行哪些哲學議題的論辯?存在是什麼?世界是什麼?知識是什麼?自我(人格同一性)是什麼?意識或心是什麼?如何獲得解脫覺悟?理性與信仰的關係?

本課程旨在帶領同學認識台灣的重要民俗,理解其內涵與源流發展,培養相關的觀察與分析能力。課程內容主要以漢人的生命禮俗、年例性節俗、慶典民俗等三大主軸,內容涵括了這些節俗的內涵以及相關的食、衣、住、行等習俗或禁忌,試圖由小見大,對這些節俗有更全面的認識。

一、以家族史的角度,讓同學對臺灣史的演變與發展有一基礎性的了解。
二、依家族活動的狀況,觀察人群在東亞地方社會、區域與跨域間的移動。
三、從專題方式,探討家族在各歷史時期中於地方社會與區域間的角色。

一、以臺灣史的例子,從整體概觀、跨領域的視野,思考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係。
二、兼顧歷史與專題區域比較視野,既關注不同時空下,臺灣的人對自然之情感、態度與認識;也期望在區域史、東亞史、全球史的脈絡下,尋找臺灣史的特色與網絡性格。

本課程配合校訂課程內容,從探索哲學基本議題為開端,採取西方、東方哲學互相對話、互相參照、呈現差異的方式來引領同學進入對於核心哲學議題的多面向的探討。

中國傳統史學內容浩繁,本課程之設計,大體將中國史學發展做一概略式之介紹,尤著重於各時代史學特色,與個別史家之創見(史學思想或體例之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