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儒學的關注點、思想旨趣跟一般所謂的「當代新儒家」非常不一樣,但其實都可以看作廣義的當代新儒家。本課程站在當代新荀學的立場,研讀、討論其相關著作;希望讓研究生們有個初步的基礎,能持續關注大陸新儒學,能從台灣經驗做出適當的評論與必要的回應。

本課程將重心放在以下幾個重要的轉折點:早期佛教傳入的議題如何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開展,並形成中國本土的佛學宗派?隋唐時期中國佛學的發展如何為宋明時期新儒家的興起以及重新詮釋儒家經典預作準備?對這些問題的重新檢討將有助於我們今日重新認識中國佛學的發展。

本課程繼隋唐佛教哲學之後,講宋元明的新儒學(理學)至十八、九世紀的中國哲學發展。前者屬於中國中世哲學,後者則是近世哲學。課程目標在於認識經過佛教洗禮之後,中國哲學,特別是理學,在議題、論述與實踐方法上,產生哪些變化?

本課程以老師課堂講授為主、課前討論為輔,目的乃激發學生了解台灣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脈絡,並理解台灣歷史變遷的梗概及其原因、影響。

介紹歷代各個重要的哲學典範,以便提供一個個活生生的、具體的思想典型、價值參照。儘可能完整地鳥瞰中國哲學史的全貌,提供一個通貫古今、眺望未來的思想視野。

本課程重點在培育學生俱備基本的語言文化知識,並了解文化與華語教學之間的關係以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透過主題探討輔以跨國文化比較,分別從字詞、語音、語法、語用等面向,討論漢語語言特色及其深層文化意涵。

將以「宗教如何處理生死關卡,以及建構自我與外界關係統」作為軸線,探討傳統與現代宗教生活中,意義文化結構與個人能動性。

本課程的基本架構,便是按照傳統與現代的時間架構,分為生、死、我、群四大課題,從客觀現象出發,再由現象探索背後之深層問題,並從宗教傳統及現代科學的具體事例之交錯運用,導引同學進行觀察、分析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