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和理論約佔三分之一。 劇曲包括:北劇南戲、明清傳奇(當然含崑曲)、京劇、豫劇、漢劇、越劇、歌仔戲。 看戲、論戲、評戲是一定要的!

本課程主要的設計理念,在於引領學生,學習如何閱讀經典劇本與鑑賞戲劇,以培養人文與美學素養,所以課程的進行著重於劇本的分析、理解,輔以相關的戲曲影片欣賞,也將邀請劇團演員,到課堂上分享基本功與演出排練的甘苦談,結合平面與立體,以增進學習成果。

本課程主要的設計理念,在於引領學生,學習如何閱讀經典劇本與鑑賞戲劇,以培養人文與美學素養,所以課程的進行著重於劇本的分析、理解,輔以相關的戲曲影片欣賞,也將邀請劇團演員,到課堂上分享基本功與演出排練的甘苦談,結合平面與立體,以增進學習成果。

近代中國社會為因應來自西方勢力的侵入與影響,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不能不有所改變,這個時期的中國社會可以說是最為急進、激烈與複雜變化的階段。藉由社會史的角度透視這個「大轉型」時期,以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及其與傳統社會之差別。

本課程按照傳統與現代的時間架構,分為生、死、我、群四大課題,每個部份選擇學術客觀性的論著供同學研讀及討論。 本課程強調客觀,並從宗教傳統及現代科學的具體事例之交錯運用,導引同學進行觀察、分析與詮釋,從而具備分析生死觀、宗教現象的能力。

這學期的課程,會向同學介紹現代散文中的幾種創作主題、類型:如「親情」、「愛情」、「友情」的篇章,及人物書寫;「成長」、「生命」;「旅行」、「城市」及「地誌」;「飲食」;「身體」、「運動」;「動物」、「自然」;「田園」、「鄉土」。

這學期的課程,會向同學介紹現代散文中的幾種創作主題、類型:如「親情」、「愛情」、「友情」的篇章,及人物書寫;「成長」、「生命」;「旅行」、「城市」及「地誌」;「飲食」;「身體」、「運動」;「動物」、「自然」;「田園」、「鄉土」。

以比較視野,藉中國古典詩藝術欣賞探索生命議題。

以比較視野,藉中國古典詩藝術欣賞探索生命議題。

透過課程安排的閱讀材料,修課同學將一起學習探問:「性別」的內涵為何?與台灣經濟發展的關係是什麼?跟民主化又有何相關性?城市與鄉村、同性戀與異性戀、外籍勞工與中產階級、原住民或移民,這些不同的身分、階級、認同、文化間的「性別」內涵與議題有何差異或共通性?

本課程先就抒情、實用、遊戲三個向度,掌握詩人創作之意圖與態度。繼而再以時事、愛情、詠懷、別離、自然、遺民六大主題為課程主要方向,先從切合時事且具強烈現實意義之詩入手,漸次進入以表現心靈內在為主的自我呈現之詩;再由詩人精神超越之向度趨返於現實。

本課程先就抒情、實用、遊戲三個向度,掌握詩人創作之意圖與態度。繼而再以時事、愛情、詠懷、別離、自然、遺民六大主題為課程主要方向,先從切合時事且具強烈現實意義之詩入手,漸次進入以表現心靈內在為主的自我呈現之詩;再由詩人精神超越之向度趨返於現實。

本課程旨在以宏觀的視角,在世界文藝思潮流動與跨文化接觸的框架下,帶領學生一同回顧中國1895~1949年近現代文藝思潮的演變,基本概念與實踐,並研討文藝思潮流傳與演變中重要作家的創作。

本課程以現代小說之講授、討論為主要教學目標。在教師講授以外,會輔以圖片引導、電影欣賞等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領略現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的文學特質與文化意涵,並鼓勵學生進行分組活動,創意改編文學經典,連結社會關懷與文化實踐。

本課程旨在藉由中國傳統短篇小說文本的閱讀,了解敘事文學傳統,從故事的分析,情節的檢討,以及不同文類的發展,培養閱讀、寫作,以及文字鑑賞能力,進而掌握傳統文學趣味以及文化的內涵。

中國思想史課程旨在揭示中國歷代思想之精華,從不同時代、不同思潮當中,掌握先賢之思想,分析其中義理之思考,提供了解傳統社會、文化、歷史、文學等內在所存之思想脈絡,從而得見悠久歷史之精華,建構觀看世界的眼光。

1.報人及文化社群關係網絡 2.報刊的欄位、文體及話語權力 3.報刊與公共意識:輿論動員;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 4.報刊與閱讀 5.報刊與文學、學術思潮 6.報刊與城市文化 7.報刊與性別、身體 8.報刊與圖像

1.中國思想中的天人關係:意志與命運;天命、時命及「報」之觀念 2.個體自由與禮法秩序之間:夢、時間、意識 3.身體思維與生活世界:私情、公義的構築與擺盪;道德與慾望的辯證;身心修為及技藝展演 4.適性與超越:苦難、傷逝及「意義治療」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現有的研究成果的閱讀,進而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一些重要線索。而作為閱讀材料的著作,不單有廣被學界肯定的研究成果外,亦有最新出版的研究成果。希望通過對這些著作的閱讀,能加深學生對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了解。

以近代臺灣的人物為引子,透過個人生命歷程窺視時代的特殊片段風景(共性),並試圖理解個人在面臨困境時所做的獨特抉擇(個性)。同時,結合影像與史蹟參訪,學習時代氛圍,思索歷史與現實的關係,期待對歷史抱有興趣,對現今的世界充滿好奇心。

口述歷史(oral history)是藉助主訪者的提問得到受訪者回答,以記錄當事人的回憶。可補充史料、檔案的不足,呈現個人與社會集體觀點。尤其在反映常民大眾、弱勢者、受害者等民間、底層社會多元的聲音上,具有特殊的價值,已在歷史學及各學科領域中被廣泛運用。

口述歷史(oral history)是藉助主訪者的提問得到受訪者回答,以記錄當事人的回憶。可補充史料、檔案的不足,呈現個人與社會集體觀點。尤其在反映常民大眾、弱勢者、受害者等民間、底層社會多元的聲音上,具有特殊的價值,已在歷史學及各學科領域中被廣泛運用。

本課程為一0六學年第一學期「哲學神學」之延續(但同學毋須先行修習該課程),旨在介紹哲學神學的基本知識和一些主要問題。本學期將介紹關於上帝的屬性的種種爭議。

本課程為一哲學導論課,特重介紹西方價值和道德 理念之發展,以及與此相關之哲學問題。欲達成之 教學目的有二:一、提供哲學基礎訓練,特別強調 對問題、論證、概念的分析和理解,以及開放心靈 的培養。二、邀請修課同學反省生命價值相關問題。

你憑什麼確定現在並不是在做夢?實在與現象的區別是什麼?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作為哲學系大學部必修課程,本課程將帶領同學深入探討這些深奧的哲學問題,並介紹知識論的根本問題以及知識論的各種立場,以便為學生日後深入研究哲學問題打下良好基礎。

探究哲學問題就像是走在一座令人迷惘、困惑不已的思想迷宮裏一樣。這個思想迷宮並不在雲端裏,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究竟是否存在?周遭一切會不會如夢如幻、只不過是惡魔的玩笑?什麼都可以懷疑嗎?還是有什麼是確定不可以懷疑的?人和機器有什麼不同?我的命運是否早已決定?還是有選擇的自由?而自由的界限又在哪?科學就是真理嗎?如果不是,那麼什麼才是真理?作為哲學的入門課,本課程將從上述問題出發,以便激發同學對哲學的興趣,並幫助同學瞭解哲學的主題與論證內容。

然而,即使是科學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走出哲學的思想迷宮。要走出這個思想迷宮,我們不能粗率、武斷地為之,而是必須先探討其令人感到困惑的原因所在,並進一步指出我們日常觀念中的種種模糊與混亂,然後才批判地做出解答。為此,本課程將對一些主要的哲學概念予以分析,並在盡量避免艱深術語的條件下,適時徵引西方哲學經典。此外,為提高同學學習成效與學習興趣,本課程將採專題討論方式,期能一方面激發同學主動思考的習慣,一方面藉由經過時代淬瀝的西方哲學名家的著作,引領我們在哲學的思想迷宮中找到智慧之路。

這門課程針對佛教初學者開設,並不預設選修同學須具備佛教知識,歡迎任何對佛教哲學有興趣之同學參與。預期讓同學瞭解到:第一,印度佛教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意識。第二、印度佛教哲學理論如何發展與轉向。

本課程旨在提供修課同學對於華人民間信仰、民間宗教有全面性認識,並對於相關課題的經典研究之方法與材料有初步的瞭解。 本課程以華人民間信仰為核心,探討華人宗教的政治關係、進香廟會、性別議題、祭祖、儀式劇、族群、移民、末劫、民間教派、風水、鬼魅精怪等課題。

1.授課內容:選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的中國小說名家及其代表作,以短篇為主,長篇為輔。2.授課重點:先介紹作家生平、創作主張與文學成就;再深度賞析指定小說的主題內容與形式技巧;最後則就小說內容進行問題討論與分享。

授課內容與重點:以專題設計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旅行作品,作品以20-21世紀臺灣人的旅行作品為主並參照閱讀外國人的旅行作品。進行跨越虛實、文化、與國界的多元閱讀與思考。

簡介台灣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文學作品與發展,通過細讀讓學生認識臺灣文學在不同時代的特色、意義與思想。

簡介台灣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文學作品與發展,通過細讀讓學生認識臺灣文學在不同時代的特色、意義與思想。

主要分為導論、選讀及討論三大部分。導論介紹中國古典小說之演進過程。導讀部分涵蓋神話、寓言、史傳、筆記小說、唐傳奇、宋明話本等,依主題選讀重要篇章。討論部分指定主題由學生蒐集、研讀資料並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