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期望透過此三個問題的研討,達成下列教學目標: 一、瞭解政策執行與評估的制度系絡。 二、瞭解政策執行的分析架構、過程與限制。 三、瞭解政策評估的理念、方法與目的。

本課程之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貧窮相關之研究、議題以及實務之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貧窮及社會排除之概念、發展、相關理論與觀點,第二部分討論貧窮的主要相關議題,第三部分探討我國及國際貧窮政策及法令之發展。

本課程將介紹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相關之理論,內容包括社會福利重要概念與價值觀、社會福利發展之解釋觀點與理論、社會福利思潮及相關意識形態以及福利國家體制發展、挑戰及轉變趨勢。

本課程之主要宗旨在於增進學生學習、分析應用實踐創造與 享公共政策管理的興趣與能力,並期待經由對公共政策觀察及分析過程結合同學們在各領域實務驗,能開拓同學們對於重要公共政策議題的瞭解思考與提出更具社會關懷、符合利益的政策改革方案。

質性研究為一具人文關懷之文化研究,課程之主要宗旨在於增進學生學習、分析、應用、實踐、創造與分享知識的興趣與能力,並期待經由質性研究的共學歷程,能使本班學生具有察知重要議題、創造系統知識、應用研究方法、報告研究發現,以及教育彼此的學養與心胸。

本課程之教學宗旨在於介紹政治經濟學之起源、演進發展及基本概念,並著重於從「公共選擇」途徑及相關概念,觀察公共行政及政策過程之政治現象。

本課程分為兩大部分,循序漸進地帶領同學了解統計學的內涵。過程中,將配合上機實作與練習等方式,讓同學們具備運用統計軟體達成分析目標之能力。

本課程主要在介紹公部門管理的念與方法,將分為兩大循序漸進地帶領同學了解公共管理的內涵。

本課程旨在教授民族學發展史與重要理論內涵,並帶領學生閱讀經典的民族誌,訓練學生進行書評寫作。

「民族學研究⽅法」是民族系的專業必修課程,教師透過該⾨課,訓練民族學領域的⼤⼆學⽣,實作相關的研究⽅法,培養獨⽴查找資料與主動學習的精神,並訓練學⽣具有專業的觀察、理解、討論、書寫、分析與反思之能⼒。

「民族誌概論」是民族系入⾨的專業課程, 教師透過該⾨課,帶領初入民族學領域的⼤⼀新⽣培養獨⽴思考與主動學習的精神,並訓練學⽣對「異」⽂化與「⼰」⽂化,有專業的觀察、理解、討論、分析與反思之能⼒。

Issues in Income Tax 所得稅問題

本課程為「統計學」課程的輔助課程,目的是為了讓修課同學能夠透過練習而更加理解統計學的基本觀念,所有選修「統計學」課程的同學務必同時選修「統計學實習」課程。

本課程為政治學的基礎課程,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同時協助同學建立觀察政治現象的思考架構、瞭解基本政治問題、並培養對政治學的興趣以及對社會的關懷,充實批判思考的能力。同學在修習本課程後,預期將能具備基本的政治學研究能力,以銜接其他政治學專業課程。

本課程將介紹地理資訊系統之基本概念,以及相關技術之發展、原理與應用,並透過案例瞭解如何應用地理資訊系統解決實務的問題。

「家庭與我」旨在促進學生認識家庭於自己生命中的角色,藉由瞭解探討家庭動力、家庭角色、家庭溝通型態、家庭規則及家庭歷史,學生將瞭解家庭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本課程促進學生覺察自我行為模式與家庭(代間)的連結,從中促進對自身的認識與覺察,延展自身的家庭觀。

本課程介紹基本社會科學研究者所需之統計分析方法。課程內容包括描述統計、推論統計基本概念,以及假設測定等。

本課程首先從理論角度回顧社會區位學的觀點主張,然後檢視若干重要的社會區位學研究課題,最後涵蓋現代的空間資料分析。

本課程,乃是基礎社會統計系列之一;基本上,我們期待,經由基礎社會統計課程訓練,有助於社會學學生理解社會生活中的相關統計知識,並且,能夠運用社會統計以輔助社會學經驗實證研究。

本課程內容將包含台灣的制度面與實際運作面,授課重點將以台灣政治現象為分析對象,帶進政治學的理論與概念,並輔以其他國家的制度與運作。最終目的是希望提供同學們基本的政治學知識,以期同學們能根據這些知識去對實際的政治現象與運作作理性的思考與客觀的判斷。

本課程授課重點為台灣的政治體制、政治過程與實際運作。每週探討台灣重要的政治現象與事件,並由其中找出重要的政治問題,進而以政治學的相關概念來觀察剖析這些現象。希望能協助學生建立觀察政治現象的思考架構,並培養對社會的關懷。

本課程的目的,是希望結合跨域管理理論與本土研究研讀,使同學對於跨域管理的重要性與在地性能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本課程目的,是經由公共選擇理論、新制度理論、賽局理論的引介與應用當中,啟發學生以當代政治經濟學,分析公共事務制度及決策行為的興趣,並在資料研讀與課堂報告當中,學習對公共事務的分析與表達能力,進而養成面對公共事務深度思考的習慣。

本課程的目的,是要學生從倫理學的角度,了解如何應用手上的權力,在價值衝突所產生的交叉責難情境中,作出「正確」的決定,這樣的思考與行動雖然未必有完美的答案,但是必需要有堅強的「倫理思維」(ethical reasoning)為基礎。

本課程的目的,本著「用專業看電影,從電影學專業」的原則,回答本課程最主要的問題:「身為一位公部門的工作者,碰到這樣的情況您會怎麼作?為什麼?對不對?」

本課程在使公共管理者具備公共行政與政策專業中資訊管理與數位治理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並妥善結合對內的資訊治理與對外的電子治理。

本課程主要是讓從未接觸過統計方法的同學,具備公共行政與政策專業中量化資料分析的基礎知識與技能。

國家(state)是人類是歷史上最晚出現、規模最龐大的政治群體。民族國家則是當代主流的國家型態。本課程將討論民族國家如何、為何、何時興起的原因與歷史,並介紹相關辯論,以及民族國家面對的全球化跨人群移動與宗教力量的挑戰

質性研究法的介紹與實作練習

本課程設計強調永續政策的提出,需具備歷史視野的縱深,具體實例的觀察瞭解,使學生兼具跨領域思考與政策問題之分析與解決能力。瞭解政策歷史脈絡與後實證政策問題解析方法,提升學生關懷公共事務之行動能力,推動公民意識上的在地實踐。

本課程將主要涵蓋中國大陸研究的五個領域,包含:第一:重要研究途徑;第二:政治領域;第三:社會領域;第四:經濟領域;第五:兩岸與外交領域。

本課程為政治系大一必修課,授課內容將從資料的種類開始介紹,並逐步帶領同學了解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包含母體參數、樣本統計量、機率論、機率分配、統計估計、假設檢定以及迴歸分析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農業生產環境遭到破壞,造成糧食短缺、糧價高漲。各國體認農業為生產糧食的經濟產業,亦有環境、社會方面的多重功能,乃透過與土地倫理相契合的多功能農業策略,以實踐永續發展。本課程藉由相關理論閱讀、案例探討,以明晰農地政策宜循之原則與策略。

本課程係由廣義的「土地資源」,探討人類如何妥適並審慎運用當前的技術水準,予以保育和利用由地底至太空的物質與能力,及其所衍生的問題、適當的解決途徑,以達環境永續的發展目標。

近年全球氣候快速變遷,各國無不謀求調適策略,以求因應。如德國等歐盟國家即採農耕地景方案、推廣有機農業等,而我國亦採取農村再生等措施,以求改善農村環境。本課程即在講授這些基本原理和實施案例,以了解其施行成效、引領學生探討相關議題,俾激發其思辨之能力。

本課程在於介紹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相關理論與國內外文獻,授課方式包含講課與課堂討論,每堂課由學生負責導讀指定文獻並提出問題,授課教師協助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並講解課程主題。

本課程將結合學生在過去本系所學的相關課程,運用於地方政府與都市的治理議題上,並藉此對於相關理論進行反思,進而關切我國地方治理與都市改革的相關議題,熟悉都市與地方治理的運作與管理策略,做為未來從事實務工作的基礎。

本課程為公共行政領域之基礎課程,為一學年之課程。上學期授課主題為公共行政領域的基礎概念與理論背景,包含公共行政的概念、行政學的理論、政府行政組織、政府行政管理、政府資源管理、公務人員角色規範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