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旨在介紹哲學神學的基本知識和一些主要問題。

人類的發展自古便與交通習習相關。十九世紀時,歐美的人口成長、城市擴張,大眾運輸也開始出現革命性的創新,在不到兩百年間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和城市樣貌。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審視這段高潮起伏歷史,同時思考運輸╱移動、城市,以及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以中國古典短篇小說名篇為媒介,引起學生領略文學意象世界,鼓勵學生積極提 問、主動搜索,進而建構以下三種能力: 一、中國歷代主要短篇小說之研讀及賞析能力。 二、吸取資料之後,批判、運用及轉化資料的能力。

本課程介紹印度佛學的基本教義,進行哲學性議題的討論,包括存在(「法」)是什麼?世界是什麼?知識是什麼?自我(人格同一性)是什麼?意識或心是什麼?如何獲得覺悟與解脫?佛教如何進行論證(因明)?理性與信仰的關係?課程希望兼顧佛學的文獻解讀與哲學分析。

《現象學的觀念》為胡賽爾1907年於哥廷根大學任教時的講稿。在書中已可看出胡賽爾已基本完成了向先驗現象學的突破。書中概要地指示出了現象學的幾個重要概念(現象學方法),包括:自然態度的發現、現象學的還原、直觀和本質直觀、意向性和對象在時間中的構成等等問題。

本課程主旨在協助學生熟悉宗教人類學的發展及代表人物或理論;並鼓勵學生透過實際田野參與,深入連結理論與現象的分析,進而發展本身的個案設計與理論解析能力。將分四部分: 介紹代表經典; 分析關鍵概念及重要理論; 瞭解當代多面向課題; 應用實作案例與經驗分享討論

本課程為「生命價值與哲學思維」通識核心課程之一,宗教是文化最深層的意義建構,提供人與自我、社體、神、超自然與自然現象的關係脈絡,影響我們的存在價值與自我定位。本課程擬運用宗教與文化的相關課題與方法,導引學生深入重要而錯綜複雜的宗教文化現象。

在課程裡,主要將透過幾個常見且重要的書寫主題,來閱讀及品味現代詩:如成長,探索與追尋;親情,愛情;憶舊,懷人,詠物;時事,社會,家國;懷古,詠史,擬代;地誌,懷鄉及自然書寫,等等。在某些週次裡,並安排主要討論的詩人或詩人群體。

在課程裡,主要將透過幾個常見且重要的書寫主題,來閱讀及品味現代詩:如成長,探索與追尋;親情,愛情;憶舊,懷人,詠物;時事,社會,家國;懷古,詠史,擬代;地誌,懷鄉及自然書寫,等等。在某些週次裡,並安排主要討論的詩人或詩人群體。

1.學習鑑賞古典戲曲,增進人文藝術素養 2.閱讀劇本,以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3.藉由分組報告撰寫,培養思辨論證基礎 4.以課程各類型主題,激發文化創新思維 5.以上台報告,訓練思考與表達能力

1.學習鑑賞古典戲曲,增進人文藝術素養 2.閱讀劇本,以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3.藉由分組報告撰寫,培養思辨論證基礎 4.以課程各類型主題,激發文化創新思維 5.以上台報告,訓練思考與表達能力

本課程引導學生對晚清小說經典作家作品及發展獲致基本的理解,亦從多元的觀照角度,對文本進行實質的討論、分析,以求拓寬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及分析能力。

本課程以現代華文小說之講授、討論為主要教學目標。本課程將以一學期的時間,導讀魯迅、茅盾、蕭紅、沈從文、張愛玲、王文興、舞鶴等現當代作家的小說。為引起學習興趣,本課程在教師講授以外,會輔以圖片引導、電影欣賞等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領略現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的文學特質與文化意涵,並鼓勵學生進行分組活動,賞析文學作品,連結社會關懷與文化實踐。除作家生命史之講授,作品內容精義之闡發,與文學意涵之分析外,本課程也將引導學生思索時代與作家生命;文學作品與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之關連,以使學生能對現當代文學與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

本課程旨在建立全幅中國思想史的視野,檢視歷代思想家思考內容,綜整其中發展脈絡,提供跨時代、跨思潮、跨國族思想對話內容,了解因革損益,掌握變與不變,進而確立傳統文化之精神所在,顯豁個人思考的視野與眼光。

古文為傳統重要文類,唐宋以來,各立主張,大家輩出,結合理論與創作,成果豐碩,內容多樣,諸多觀念,影響直至於今。本學期由明清,而及於唐宋,以作者為經,文本為緯,建構更為立體完整理的古文發展圖譜,以及文學流變觀察。

中國古典詩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而非脫離現實、不切世務者。本課程先就抒情、實用、遊戲三個向度,掌握詩人創作之意圖與態度。繼而再以時事、愛情、詠懷、別離、自然、遺民六大主題為課程主要方向。冀能於培養閱讀、鑑賞古典詩的興趣、能力之外,增進對人文、社會的關懷。

中國古典詩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而非脫離現實、不切世務者。本課程先就抒情、實用、遊戲三個向度,掌握詩人創作之意圖與態度。繼而再以時事、愛情、詠懷、別離、自然、遺民六大主題為課程主要方向。冀能於培養閱讀、鑑賞古典詩的興趣、能力之外,增進對人文、社會的關懷。

依不同的時段介紹台灣史史學發展與重要史料,從時代變化掌握學術脈動沿革,並將台灣史放在區域、亞洲與全球的網絡中來觀察理解。

本課程擬介紹動物研究(Human-Animal Studies ,HAS )多年來研究成果,從人文探討人類社會和動物的互動關係,包括歷史文化演進、制度規範以及倫理價值思考。

1.從臺灣史看人對自然界的情感、態度與認識上的變化。 2.探討臺灣史中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踐,包括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心理等各方面的歷史現象。 3.從區域史、東亞史、全球史的脈絡,尋找臺灣史中人與自然關係的文化意涵。

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重要一環,在近代中國亦然。本課程旨在介紹十九世紀以降中國的經濟轉型,始自晚清迄於1950年代。這段期間正是工業化、都市化與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對型塑今日社會至關重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歷史發展的多層因素。

《孟子》一書為儒門經典,除具有思想、文化等豐碩的知識內涵,同時亦可作為自我修身立命,經營人我社群關係等價值課題重要參介對象。本課程希冀藉由單元主題的設計,帶領同學深入傳統,並以當代思維與之對話,由此扣問《孟子》一書的新的解讀可能及開創新的文化思維。

1895年甲午戰後,報刊雜誌、自由結社的學會等制度性的媒介湧現,同時新的社群媒體──「知識階層」出現。民國以後新式教育機構成立及知識學科劃分,都讓學術研究走向更為蓬勃發展的面向,本課程即就此一學術思想趨向,設計相關主題展開討論。

帶領學生閱讀、解讀日治時期、戰後,以及80年代後多元並陳的台灣文學作品。

帶領學生閱讀、解讀日治時期、戰後,以及80年代後多元並陳的台灣文學作品。

盧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卻發現自己隨時隨地都處於枷鎖之中。然而甚麼是自由? 為何要強調隱私?宗教包容可能嗎?為什麼要尊重族群差異?應該對少數族群施以優惠待遇嗎?稀有資源應如何分配?上述問題是當代社會哲學關注的主題,本課程將帶領同學以哲學思辨之刀一一剖析。

人與禽獸之別幾希?就哲學觀點而言,倫理或道德是人與禽獸之重要差異所在。然而什麼是倫理道德呢?本課程為哲學系必修課程,將透過哲學主張的邏輯分析與對同學嚴謹之要求,期使同學明瞭倫理學為何是法律哲學、政治哲學等價值哲學之基礎,並為未來進修打下良好基礎。

這門課程針對佛教初學者開設,並不預設選修同學須具備佛教知識。所要導讀的教材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經典:《解深密經》。

1.授課內容:選讀五四至共和國建國前的現代中文小說,補充閱讀論文或原著改編的文學電影。2.授課重點:認識作家文學特色與文學史地位,深度賞析小說文本,彰顯經典的當代意義。3.授課方式: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小組簡報、討論分享和moodle數位學習為輔。

1.授課內容:以現當代華語文學與影音作品為選讀對象。2.授課重點:引導深度閱讀文本,提升學生華語文表達能力並認識台灣人文與自然。3.授課方式: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小組簡報討論分享和數位學習為輔。強調僑生特色和優勢,首週上課視學生程度調整課程內容和進度。

本課程結合文學鑑賞與生命教育雙軌,訴求跨文化、跨媒材與跨國界之科際整合,回應博雅精神。 以「詩可以怨」為基點,藉品讀歷代古典詩,企達到「幽居靡悶,貧賤易安」之自我安頓, 使同學樂文學之美、得文學之用,引發終身自文學中求取愉悅與智慧之興味。

本課程結合文學鑑賞與生命教育雙軌,訴求跨文化、跨媒材與跨國界之科際整合,回應博雅精神。 以「詩可以怨」為基點,藉品讀歷代古典詩,企達到「幽居靡悶,貧賤易安」之自我安頓, 使同學樂文學之美、得文學之用,引發終身自文學中求取愉悅與智慧之興味。

本課程旨在為哲學之初學者提供基礎訓練,一方面簡單介紹哲學的主要領域和基本問題,另一方面 特別強調對問題、論證、概念的分析和理解,以及開放心靈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