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將聚焦於許多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最新的應用倫理學爭論。我們將對相關哲學家的主張進行深入的邏輯分析,並採取兩造對辯的方式,帶領同學深入探討,期使同學切實明瞭:只要訴諸哲學思辨,許多倫理道德爭論,其實都能獲得令人滿意的釐清。

你憑什麼確定現在並不是在做夢?實在與現象的區別是什麼?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作為哲學系大學部必修課程,本課程將帶領同學深入探討這些深奧的哲學問題,並介紹知識論的根本問題以及知識論的各種立場,以便為學生日後深入研究哲學問題打下良好基礎。

本課程旨在提供學生理解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從而使學生奠定並開展出學生文學閱讀和文學研究的基礎與可能性。

《現象學的觀念》為胡賽爾1907年於哥廷根大學任教時的講稿。書中概要地指示出了現象學的幾個重要概念(現象學方法),包括:自然態度的發現、現象學的還原、直觀和本質直觀、意向性和對象在時間中的構成等等問題。

戲曲是綜合性的藝術,包括平面的劇本文學,以及立體的舞臺演出,它反映各種各樣的人情世故,使觀者體悟現實人生的況味,本課程主要的設計理念,在於引領學生,學習如何閱讀經典劇本與鑑賞戲劇。

戲曲是綜合性的藝術,包括平面的劇本文學,以及立體的舞臺演出,它反映各種各樣的人情世故,使觀者體悟現實人生的況味,本課程主要的設計理念,在於引領學生,學習如何閱讀經典劇本與鑑賞戲劇。

本課程將介紹宋明理學的最核心人物,澄清最主要的議題,透過文本閱讀以及開放討論展開思想脈絡。

本課程分生、死、我、群四大課題,每部份選擇具啟發性及學術客觀性的論著供同學研讀討論。課程強調從客觀現象出發,再探索背後之深層問題,並從宗教傳統與具體事例之交錯運用,讓同學進行觀察、分析與詮釋,而建出適合自己的生死觀,並具備分析宗教現象能力。

探討中國文學作品的發展歷史,了解史料與史觀的動態交涉

1.國學及現代知識轉型2.諸子學興起3.儒佛交涉4.耶儒會通與格義5.民間教派與儒學6.今古文;漢宋;孟荀之爭7.新史學、疑古思潮8.民俗研究9.治學門徑與取法10.學術話語權爭霸11.觀念字詞與晚清民國學術12.天演與進化13.學人日記、書信及讀書筆記

1.中國思想中的天人關係:天命、時命及「報」之觀念 2.個體自由與禮法秩序之間:夢、時間、意識 3.身體思維與生活世界:道德與欲望的辯證 4.適性與超越:中國思想之「意義治療」

本課程乃繼續梵文(一)的學習,為大學部及研究所同學介紹初級梵文,目的在於使同學熟悉背誦梵文基本的文法,並同時對印度古典宗教、文化做初步的介紹。藉由每週的作業精進梵文文法,為第二年梵文打好基礎。

本課程鼓勵學生主動接觸世界遺產的相關文本和媒材,積極參與討論世遺各個面向的課題,以期引領學生遨遊寰宇,穿越古今,奠定世界遺產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寬闊的視野與多元的世界觀,使其能兼具歷史與人文藝術的涵養,進而肩負起現代國際公民保護世界遺產的責任和使命。

1.介紹活躍在臺灣歷史舞台的大家族。 2.探討大家族與主要臺灣企業的關係。 3.介紹相關史料、文物、檔案。 4.提供家族史的視野與研究方法,讓同學學習記錄自我家族歷史。

探討臺灣旅行的歷史,透過旅行案例,探索臺灣與世界關係的歷史。課程中思考移動議題,包括人群、物種移動,所帶來的影響及歷史文化多重時空交錯現象。並從近代臺灣觀光案例,了解臺灣觀光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1. 探究東亞家族史研究相關議題、方法及史料。 2. 從臺灣島史的特色,研讀臺灣家族史史料與研究成果。 3. 以家族史研究的眼光,研讀相關文學、回憶錄。

1. 探究東亞家族史研究相關議題、方法及史料。 2. 從臺灣島史的特色,研讀臺灣家族史史料與研究成果。 3. 以家族史研究的眼光,研讀相關文學、回憶錄。

1.作家、作品選介範圍:1920年代至當代的臺灣文學名家名作為主。文本含散文、小說、詩詞、電影等。2.教學內容:先介紹作者生平及成就,再就指定文本進行賞析和延伸思考。3.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並指導學生小組簡報、討論分享和數位學習。

1.作家、作品選介範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當代的中文小說名家及其名作。 2.教學內容:先介紹作家生平及文學成就,再就指定小說文本進行賞析和討論。 3.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並指導學生小組簡報、討論分享和數位學習。

本課程結合文學鑑賞與生命教育雙軌,訴求跨文化、跨媒材與跨國界之科際整合,回應博雅精神。 以「詩可以怨」為基點,藉品讀歷代古典詩,企達到「幽居靡悶,貧賤易安」之自我安頓, 使同學樂文學之美、得文學之用,引發終身自文學中求取愉悅與智慧之興味。

本課程結合文學鑑賞與生命教育雙軌,訴求跨文化、跨媒材與跨國界之科際整合,回應博雅精神。 以「詩可以怨」為基點,藉品讀歷代古典詩,企達到「幽居靡悶,貧賤易安」之自我安頓, 使同學樂文學之美、得文學之用,引發終身自文學中求取愉悅與智慧之興味。

1.研究課題發想2.文藝批評方法3.文史互證與情志批評4.思想史的材料5.出土文獻與觀念字詞6.中、西思維方法7.物質文化、身體論8.域外漢學、數位人文9.學人治學及學門知識跨越10.學術資料檢索與利用11.撰寫學術論文12.學術倫理

自古以來,交通樞紐往往成為人群聚集的城鎮;城鎮繼而發展為政治、交易、訊息匯聚的節點,吸引更多人群。19世紀起,西方國家的城市擴張,城市運輸出現革命性變革,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和城市樣貌。本課程將審視這段歷史,同時思索運輸(移動)、城市,和城居者的現在與未來。

主要目標在介紹佛教思想在中國的生根與發展:佛教初傳到中國的階段,面臨哪些思想上的衝突與磨合?這些衝突如何發展到初步的融合,並發展出隋唐時期的成熟思想體系?而佛教在中國的成熟發展,又如何影響了唐宋之後的儒學的復興與進一步的融合?

民國106年適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創系50周年,本課程欲藉此良機,帶領學生整理本系半世紀以來的歷史沿革,課程中將帶領學生編輯與校訂目前所累積的系史寫作,進而進行設計與美編,預計在本學期完成系史並將其付梓。

朱熹標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道統體系,確立《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部經典,撰成《四書章句集注》,儒家思想傳承也轉而成為推究孔子所傳家法的四書,影響深遠,為求深入傳統思想核心,考察朱熹撰作緣起,檢覈歷代發展,建立儒學核心思想的了解。

1、了解中國思想家論述建構內容,建立宏觀的視野。 2、建構承起轉變史觀架構,了解多元辯證發展脈絡。 3、從不同發展當中,掌握中國思想特色與核心價值。 4、了解先哲思想成就,體切中國文明的深刻與豐富。 5、建構多元之思想內涵,豐富個人生命內涵與情懷。

本課程主要介紹20世紀(1920至1999年)台灣文學作家的小說作品,並依課程需要,補充現代詩與散文作品。通過作品的閱讀與解讀,扣合作者創作的時代與歷史情境,讓學生瞭解台灣文學的發展、作品的內涵、美學價值以及作家如何回應該時代所遭遇的社會問題。

本課程主要介紹20至21世紀台灣文學作家的小說作品,並依課程需要,補充現代詩與散文作品。通過作品的閱讀與解讀,扣合作者創作的時代與歷史情境,讓學生瞭解台灣文學的發展、作品的內涵、美學價值以及作家如何回應該時代所遭遇的社會問題。

中國古典詩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而非脫離現實、不切世務者。本課程先就抒情、實用、遊戲三個向度,掌握詩人創作之意圖與態度。繼而再以時事、愛情、詠懷、別離、自然、遺民六大主題為課程主要方向。冀能於培養閱讀、鑑賞古典詩的興趣、能力之外,增進對人文、社會的關懷。

中國古典詩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而非脫離現實、不切世務者。本課程先就抒情、實用、遊戲三個向度,掌握詩人創作之意圖與態度。繼而再以時事、愛情、詠懷、別離、自然、遺民六大主題為課程主要方向。冀能於培養閱讀、鑑賞古典詩的興趣、能力之外,增進對人文、社會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