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6年適逢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創系50周年,本課程欲帶領學生整理本系半世紀以來的歷史沿革,讓學生親自參與本系的系史撰寫。課程將帶領學生蒐集、分析、研讀、彙編相關史料,編撰大事記,並且訪談系上關鍵人物。

1.學習鑑賞古典戲曲,增進人文藝術素養 2.閱讀劇本,以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3.藉由分組報告撰寫,培養思辨論證基礎 4.以課程各類型主題,激發文化創新思維 5.以上台報告,訓練思考與表達能力

1.學習鑑賞古典戲曲,增進人文藝術素養 2.閱讀劇本,以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3.藉由分組報告撰寫,培養思辨論證基礎 4.以課程各類型主題,激發文化創新思維 5.以上台報告,訓練思考與表達能力

授課內容:(一)概論;(二)資料庫介紹及運用;(三)專題(史家與議題、從「轉變的中國」到「大分流」、從資本主義萌芽到全球化、從產業史到企業史、不只是經濟);(四)外聘講座;(五)學習報告指導。

This is a course in comparative semiotics, focusing on contrasts between East Asian and Western cultures.

由台灣社會文化史的角度觀照臺灣女性的歷史,透過不同階層、族群的人物故事,從家庭、宗教、產業、政治各方面,了解不同時代的女性命運。以理解女性心聲為基底,從歷史中的女性,對照個人當今自身處境及可能的抉擇。

本課程為哲學系碩、博士班二年級共同必修課,目的在帶領同學進行哲學問題之構思與探討,以作為哲學研究及論文寫作之準備。

《現象學的觀念》為胡賽爾的講稿。在書中已可看出胡賽爾已基本完成了向先驗現象學的突破。幾個重要概念,包括:自然態度的發現、現象學的還原等等。這些在爾後的著作中不斷深化和發展,並且直接或是間接地影響到胡賽爾之後的現象學家,與受現象學影響的諸學科。

本課程乃為大學部及研究所同學介紹初級梵文,目的在於使同學熟悉背誦梵文基本的文法,並同時對印度古典宗教、文化做初步的介紹。

人類的發展自古便與交通習習相關。十九世紀時,歐美的人口成長、城市擴張,大眾運輸也開始出現革命性的創新,在不到兩百年間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和城市樣貌。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審視這段高潮起伏歷史,同時思考運輸╱移動、城市,以及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儘管日不落帝國的光環已漸褪色,但英國在國際間依舊扮演關鍵的角色。本課程將帶領學生一同認識16-20世紀之間英國的歷史發展,而這段期間,正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英國走向民主、海外擴張、一躍而成世界工廠和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時期。

1.近現代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 2.「天演」下的抉擇 3.新史學與新國學的倡導 4.學術交遊及學術社群論諍 5.近現代學術思想的書寫 6.士人的閱讀及世界觀 7.另一種「格義」 8.語文教育與教學 9.民族想像與現代性追求

1.課程講授內容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現代華文小說的名家名作,以短篇小說為主。 2.介紹作家生平及其創作主張與成就,以小說文本的閱讀賞析和思考引導為主。 3.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小組簡報、討論分享和數位學習為輔。

1.孟子其人及後代孟學思想發展 2.孟子的人性論與修養工夫論 3.比興思維:孟子運用經典及其解經方法 4.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 5.人禽之辨、聖人觀及其道統意識 6.孟子的論辯思維及辭令 7.孟子的身體觀及知言養氣說 8.孟子的政治思想、與當代思潮的對話

一、擬從動物與人類社會交會的歷史,在人文社會中發現自然,並在自然中關照人文社會。 二、討論動物研究與其社會應用、推廣的歷史,以增進人文與科技之間的跨領域對話。 三、從近代動物解剖、動物實驗的進化史,探索動物觀等人文思維對於科技創新的影響。

由台灣社會文化史的角度觀照臺灣女性的歷史,透過不同階層、族群的人物故事,從家庭、宗教、產業、政治了解不同時代裡的女性命運。以理解女性心聲為基底,從歷史中的女性,對照個人當今自身處境及可能的抉擇。

本課程主要介紹20世紀(1920至1999年)台灣文學作家的小說作品,並依課程需要,補充現代詩與散文作品。通過作品的閱讀與解讀,扣合作者創作的時代與歷史情境,讓學生瞭解台灣文學的發展、作品的內涵、美學價值以及作家如何回應該時代所遭遇的社會問題。

本課程主要介紹20世紀(1920至1999年)台灣文學作家的小說作品,並依課程需要,補充現代詩與散文作品。通過作品的閱讀與解讀,扣合作者創作的時代與歷史情境,讓學生瞭解台灣文學的發展、作品的內涵、美學價值以及作家如何回應該時代所遭遇的社會問題。

現代詩中許多美感、意義深邃而耐讀的詩作,需要充分地理解,經過系統性的閱讀,背景知識的掌握,才能掘發出更多層次的涵意,帶給我們豐富的啟迪與感受。

現代詩中,許多美感、意義深邃而耐讀的詩作,需要充分地理解,經過系統性的閱讀,背景知識的掌握,才能掘發出更多層次的涵意,帶給我們豐富的啟迪與感受。

中國古典詩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詩人創作必有其意圖,有意圖則具根本之態度,本課程先就抒情、實用、遊戲三個向度,掌握詩人創作之意圖與態度。接續介紹古典詩的發展脈絡,大致了解詩的整體演進歷程。繼而再以時事、愛情、詠懷、別離、自然、遺民六大主題為課程主要方向。

中國古典詩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詩人創作必有其意圖,有意圖則具根本之態度,本課程先就抒情、實用、遊戲三個向度,掌握詩人創作之意圖與態度。接續介紹古典詩的發展脈絡,大致了解詩的整體演進歷程。繼而再以時事、愛情、詠懷、別離、自然、遺民六大主題為課程主要方向。

本課程結合文學鑑賞與生命教育雙軌,訴求跨文化、跨媒材與跨國界之科際整合,回應博雅精神。 以「詩可以怨」為基點,藉品讀歷代古典詩,企達到「幽居靡悶,貧賤易安」之自我安頓,使同學樂文學之美、得文學之用,引發終身自文學中求取愉悅與智慧之興味。

本課程結合文學鑑賞與生命教育雙軌,訴求跨文化、跨媒材與跨國界之科際整合,回應博雅精神。 以「詩可以怨」為基點,藉品讀歷代古典詩,企達到「幽居靡悶,貧賤易安」之自我安頓,使同學樂文學之美、得文學之用,引發終身自文學中求取愉悅與智慧之興味。

1.以現、當代華語文學的名家名作為選讀對象。 2.選讀作品以臺灣散文、小說和詩詞歌謠為主,參照選讀世界華文作品。 3.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小組簡報、討論分享和數位學習為輔。 4.提升社會關懷與人文素養,培養理性思考與終身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