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60年以後的臺灣為中心,從四個專題探討臺灣近代史,包括時間意識、空間場域、探險.旅行、知識傳播,研讀相關研究成果,並配合文獻史料分析討論,以期深化對台灣社會文化發展脈絡的理解。

本課程以英語教授中華傳統民間文化,包括民俗與民間信仰,內容涵蓋歲時節慶、婚喪喜慶習俗、神明信仰、祖先祭祀、廟會活動、傳統建築、茶道、戲曲音樂、傳統食物、風水等。

請在課程查詢中找尋本課程授課大綱。

本課程將精讀胡賽爾《現象學的觀念》一書。本書為胡賽爾1907年於哥廷根大學任教時的講稿。這份稿件1926年經過助手的整理與胡賽爾本人的修改和註釋,準備出版,並於1947年作為胡賽爾全集第二卷出版。在書中已可看出胡賽爾已基本完成了向先驗現象學的突破。

本課程將重心放在以下幾個重要的轉折點:早期佛教傳入有哪些主要議題;這些議題如何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開展,並形成中國本土的佛學宗派?隋唐時期中國佛學的發展如何為宋明時期新儒家的興起以及重新詮釋儒家經典預作準備?當代佛學的主要論爭為何?

古代經典是形成文化群體價值觀的源頭,本課程期望引導學生認識古籍的形式與內容,建立深入研讀古籍的基礎,並瞭解中國傳統文化。

1.導論 2.知識界與文化傳播 3.「天演」下的抉擇 4.新史學與新國學的倡導 5.思想史、學術史、哲學史 6.學術批評的新論域 7. 另一種「格義」 8. 語文教育與教學 9. 尋魅與除魅

1. 刻鏤情感於山水之間 2. 究天人之際:「天命」、「時命」之探討 3. 以諧謔為美的抒情性問題討論 4. 唐宋散文「正、變」文體之討論 5. 宋代政治文化與歷史思維:史論、政論之討論 6. 尺牘與書帖及相關問題討論 

1.作家作品的選介範圍,涵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當代中國的華文小說名家及其名作(短篇為主,長篇為輔),穿插小說原著改編的文學電影欣賞。 2.重點介紹作家生平及其創作主張與成就,以小說文本的閱讀賞析和思考為主。

1.孟學思想發展 2.孟子人性論 3.孟子天道性命觀念 4.孔孟荀比較 5.比興思維 6.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 7.孟子修養工夫 8.孟子論辯思維及辭令 9.孟子身體觀及知言養氣 10.孟子政治思想 11.孟子與當代思潮

1. 透過旅行案例,探索臺灣與世界關係的歷史。 2. 從移動的觀點,思考旅行與觀光中,歷史文化的多重時空交錯現象。 3. 從臺灣的案例了解現代觀光文化的發展。 4. 配合史料數位化趨勢,熟悉臺灣史電子資料庫之運用。

本課程所選擇的世界宗教,依學習順序分別為(一)猶太教、(二)基督教、(三)伊斯蘭教、(四)印度教、(五)佛教。原則上每三週為一單元,集中於一宗教傳統。

1.從臺灣史看人對自然界的情感、態度與認識上的變化。 2.探討臺灣史中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踐,包括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心理等各方面的歷史現象。 3.從區域史、東亞史、全球史的脈絡,尋找臺灣史中人與自然關係的文化意涵。

1. 認識近代台灣史的國際因素與本土文化特色。 2. 領略不同時空與文化背景的思考與實踐方式。 3. 進入歷史個體的生命歷程與抉擇困境,反思自我價值。 4. 透過討論與學習,培養面對現今處境的歷史思維。

「生命探索與宗教文化」為「生命價值與哲學思維」的通識核心課程之一,宗教是文化最深層的意義建構,提供人與自我、社體、神、超自然與自然現象的關係脈絡,影響我們的存在價值與自我定位。本課程擬運用宗教與文化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導引學生深入重要而錯綜複雜的宗教文化現象或議題,依生、老、病、死、祈福、辟邪、災難、環保等課題,導引同學進行觀察、分析與詮釋,從而讓每位同學均可建構出自己的生死觀,並且具備分析宗教現象的能力。

本課程的基本架構按照傳統與現代的時間架構,分為生、死、我、群四大課題,從宗教傳統及現代科學的具體事例之交錯運用,導引同學進行觀察、分析與詮釋,從而讓每位同學均可建構出適合自己的生死觀,並且具備分析宗教現象的能力。

本課程一方面邀請修課同學反省生命價值相關問題,一方面提供哲學基礎訓練,特別強調對問題、論證、概念的分析和理解,以及開放心靈的培養。

1.以20-21世紀臺灣人的旅行文學作品為主並參讀外國人旅行臺灣或他國的旅行作品,進行跨國界的旅行與閱讀。 2.以文字作品為主,影像作品為輔。 3.教師導讀、賞析旅行文本和旅行專題為主,學生小組簡報(旅行專題或創意旅行)、討論分享和數位學習為輔。

1.以現、當代華語文學的名家名作為選讀對象。 2.選讀作品以散文、小說和詩詞歌謠為主。 3.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小組簡報、討論分享和數位學習為輔。

Learning by Doing! 深入經典情境,開展現代思考,玩出人文創意!

Learning by Doing! 深入經典情境,開展現代思考,玩出人文創意!

本課程旨在介紹中國古代思想。以周代為範圍,依主題選讀著作,精讀文本,理解思想家的主張與關懷,並期望引領同學觀察文化的演變、體悟生命。

1.中國思想中的天人關係:天命、時命及「報」之觀念 2.自然與社會意義下的「人」:個體情性與群體禮法關係 3.身體思維與生活世界:人欲如何安頓 4.適性與超越:中國思想之「意義治療」、哲人行履中的思考

本課程以介紹台灣20世紀以來的短篇小說作品為主,主要分為兩個時段:「日治時期文學」以「臺灣人民與社會描寫」、「戀愛思潮」為主題;「戰後文學」則以「現代與鄉土」、「當代與後現代」為主題,透過小說作品帶領學生了解台灣文學的發展。

本課程以介紹台灣20世紀以來的短篇小說作品為主,「日治時期文學」以「臺灣人民與社會描寫」、「戀愛思潮」為主題;「戰後文學」則以「現代與鄉土」、「當代與後現代」為主題,透過小說作品帶領學生了解台灣文學的發展。

本課程旨在介紹臺灣民間文學與相關民俗,本學期主在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等主題,希望透過作品的閱讀與實際演練,帶領同學認識民間文學這塊領域,領會民間文學的美感與趣味。

1.以現、當代臺灣文學名家名作為選讀、賞析對象。 2.作家作品涵蓋日治時期至當代,以散文、小說、詩歌、電影為主。 3.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小組簡報、討論分享和數位學習為輔。

本課程以「名家名篇」與「主題」為鉤,引導學生認識現代散文的發展脈絡,從時代轉變,社會關懷和審美感受層面加強學生對散文的解讀和闡釋,從中感動共鳴,涵養一己的精神視野和生命價值。

本課程以「名家名篇」與「主題」為鉤,引導學生認識現代散文的發展脈絡,從時代轉變,社會關懷和審美感受層面加強學生對散文的解讀和闡釋,從中感動共鳴,涵養一己的精神視野和生命價值。

主要將介紹現代散文中的幾個主題:1.親情、愛情、友情,及人物;2.成長、生命;3.空間(含旅行文學、都市文學、地誌書寫等);4.飲食;5.運動、休閒;6.自然及動物;7.田園、鄉土。這些不外乎是人對於「空間」、「時間」及「生命」的感知與思考。

介紹現代散文中的幾個主題:1.親情、愛情、友情,及人物;2.成長、生命;3.空間(含旅行文學、都市文學、地誌書寫等);4.飲食;5.運動、休閒;6.自然及動物;7.田園、鄉土。這些不外乎是人對於「空間」、「時間」及「生命」的感知與思考。

以時事、愛情、詠懷、別離、自然、遺民六大主題為課程主要方向,教學時,先從切合時事且具強烈現實意義之詩入手,漸次進入以表現心靈內在為主的自我呈現之詩;再由詩人精神超越之向度趨返於現實。

文學鑑賞與生命教育雙軌,以「詩可以怨」為基點,藉品讀歷代古典詩,直面古來無數偉大心靈之所以「挫折與超越」,企達到「幽居靡悶,貧賤易安」之自我安頓。

文學鑑賞與生命教育雙軌,以「詩可以怨」為基點,藉品讀歷代古典詩,直面古來無數偉大心靈之所以「挫折與超越」,企達到「幽居靡悶,貧賤易安」之自我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