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l
課程設計與教學理念
(國立政治大學-李昌雄主授)

本課程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本課程結束後希望你能帶走 …
[理解]理解專業、知識和方法之間的關係
[理解]理解研究方法的程序、邏輯和限制
[應用] 能夠評述文獻並能將實務觀察的發現轉變成研究
[應用]能夠自主學習、在 行動中反思乃至轉化學習
課程設計與教學理念
(國立政治大學-李昌雄主授)
本課程結束後希望你能帶走 …
[理解]理解專業、知識和方法之間的關係
[理解]理解研究方法的程序、邏輯和限制
[應用] 能夠評述文獻並能將實務觀察的發現轉變成研究
[應用]能夠自主學習、在 行動中反思乃至轉化學習
第一週 學習準備
學習模組一(從開學日起連續四週)探索專業、知識、和方法之間的複雜關係
社會科學(或高等教育)的目的在追求對社會現象更深刻的理解或知識,而理解或知識繫乎識者的觀點(perspective),例如:盛行的科技理性觀點、變數的觀點、關聯的觀點、批判實在論的觀點等,基本上屬於一種有紀律的臆測(conjecture)。而科學方法是立基在某個觀點下的一套推論工具。自己隱藏的觀點是一切推論的起點,瞭解它的存在非常重要。改變觀點,也就改變了問題。
研究涉及學習和生活的一種態度、價值和信仰,也是專業人士的一種高級能力。我們將會從問題解決、好奇心及個人專業發展的「小」世界談起 ...
介紹學習歷程檔案wiki及學習反思方法(兩欄格式:學習事實+批判反思) [時間不夠,移至下週講解]
李老師導讀下週必/選讀教材
介紹合作學習 [時間不夠,移至下週講解]
分組及分工 [取消]
必讀教材
選讀教材
參考資料:「行動中反映的結構」,《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遠流出版
參考資料:「為您介紹策略管理這隻野獸」,《策略巡禮》,商周,pp.26-48.
第五週 完整的研究程序及論文格式
本週起開始介紹完整的研究程序,爾後各週仍會運用不同的教材充實講課的內容。建議各位還可以參考以下這本教科書:
Kumar, Ranjit, 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 Sage Pub.(中譯本:《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學富文化出版,2000年)
這本書內容非常精簡易懂,適合初學者看,不至於唸了許多研究方法的文獻,反而失去了全貌抓不到重點。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內容太過簡單,走一趟書局或圖書館,你會發現有各式各樣的研究方法的書,各有優劣,可以按不同主題或視自己的需要選用參考。
完成作業、看見學習樣子
李老師就同學的學習歷程Wiki評論學習的樣子
同學提問老師回應
貴人兩兩對話就彼此的學習歷程Wiki評論並錄音
在工作檔案區上傳學習歷程Wiki評論錄音
選讀教材
Kumar, 第五章 「確定研究變項」及第六章 「建立研究假設」
任何一本研究方法的書,談及如何提出或發展出一個理論架構或研究假說
典範案例
老師在這裡列舉了數篇不同類型的論文供各位探索和參考模仿,它們的研究問題是甚麼,所提出的答案或結論是甚麼、貢獻是甚麼?就論文的難易程度,探索性研究 > 解釋性研究 > 描述性研究,故碩士論文從描述性研究開始,不失為一個較佳的選擇。然而,很多同學喜歡選擇作探索性研究,反正不需要知道太多便開始探索,結果導致經常產生的是問題模糊不清且結論貧乏的失敗作品。
描述性研究
1.Massey, A.P. et al.,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ursuit of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Nortel Networks,” MIS Quarterly, Vol.26, No.3, September 2002, 269-289.
2.Chen, W., “Description of an Expert Teacher’s Constructivist-Oriented Teaching: Engag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 Learning Creative Danc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Vol.72, No.4, 2001, pp.366-375.
3.Raymond, A.M. and Leinenbach, M.,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Algebra: A Story of One Mathematics Teacher’s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Vol.41, 2000, 283-307.
4.Markus, M.L., “A Design Theory for Systems That Support Emergent Knowledge Processes,” MIS Quarterly, Vol.26, No.3, September 2002, 179-212.
解釋性研究
5.吳凱琳譯,《創新的兩難:企業在面對新科技的掙扎與抉擇》,商周出版,2000(原著:C.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l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6.Kumar, K. et al., “The Merchant of Prato-Revisited: Toward a Third Rational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Quarterly, Vol.22, No.2, June 1998, 199-226.
探索性研究
7.Bourgeois, L.J. and Eisenhardt, K.M., “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es in High Velocity Environments: Four Cases in the Microcomputer Industry,” Management Science, Vol.34, No.7, July 1988, pp.816-835.
8.張國鴻、吳明機譯,《亞洲電腦爭霸戰:創造全球競賽新規則》,時報文化出版,2000(原著:J. Dedrick and K.L. Kraemer, Asia’s Computer Challenge: Threat or Opportunity for the
李老師就同學的學習歷程Wiki評論學習的樣子
同學提問老師回應
貴人兩兩對話就彼此的學習歷程Wiki評論並錄音
在工作檔案區上傳學習歷程Wiki評論錄音
選讀教材
任何一本研究方法的書,談及研究設計及如何選擇研究設計。
進階閱讀教材
Kumar, 第七章「研究設計」及第八章 「選擇一項研究設計」
學習模組三 第九~十二週 認識、理解並選擇一項適當的研究策略
李老師就同學的學習模組二開書考結果及學習歷程Wiki,評論學習的樣子
同學提問老師回應
貴人兩兩對話就彼此的學習歷程Wiki及學習模組二開書考結果進行評論並錄音
在工作檔案區上傳上述評論及錄音
為學習模組三線上學習作準備
學習模組三會有一半的課堂上課時間移轉至網站非同步的學習,這樣做給了同學很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但是相對地也考驗各位同學的自律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老師透過白板法引導各位訂出自己可以執行的讀書計畫,並訂出繳交作業的截止時間,請各位要監督自己的學習、更小心地安排自己的學習路徑。
11/20線上上課學習重點
本週要求各位要探索六種常用的研究策略,並從中選擇一種未來你想要運用或是想要深入理解的。各位可以先從老師推薦的必讀教材入手,用投影片及講解來組織你所理解的知識重點。老師鼓勵你也去觀摩別的同學的解說,以及使用自己的方法再深入地探索你發現的及有興趣的幾個重點。
作業繳交截止日:
11/19前,其中一章(六選一)的口頭報告
11/27線上上課學習重點
能直接閱讀及吸收好的期刊論文的精髓,並具備批判精進它的能力,是做任何研究的基本功夫,也是研究方法課程非常重視的學習目標。延續上週的學習,我們開始有系統地、仔細地檢視(至少)一篇使用我們有興趣的研究策略所寫的好論文。各位可以先從必讀教材所建議的Further reading著手,並請練習運用必讀教材後所建議的論文評述指導原則。
作業繳交截止日:
11/26前,Further reading中的一篇論文的評述口頭報告
12/4課堂上課學習重點
本週回到課堂上課,老師,藉由檢視同學的案例,以及安排貴人對話,更深入的處理各研究策略的相關知識和應用(例如:精進學長姐的論文計畫書)上的問題。
作業繳交截止日:
12/3前,精進學長姐論文計畫書的Research design and research strategy,並說明why so?
請針對學習模組三的學習進行反思,內容包括:
學習的關鍵事實,包括三項作業的理解程度、準時完成程度,以及貴人對話幫助的程度。
學習反思包括:自己覺得最滿意的表現是...,自己覺得在預期中但仍不滿意的地方有...,完全不在自己預期的是...。
解析預期但仍不滿意及完全不在預期的結果的發生,主要的可能原因是...,自己需要後續加強的地方有...
需要老師或貴人協助的地方有...
以上,請以投影片及Powercam錄音紀錄在研究策略自己的討論串下。
為學習模組四作準備
李老師說明學習模組四欲涵蓋的學習範圍和重點、時程及作業
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換意見並訂定自己初步的學習計畫,內容包括學習目標、時程及可能的閱讀材料。請寫在投影片上後貴人對話錄音後上傳到研究策略討論區。使用四個等級分作自評和互評此一學習計畫。
學習模組四 第十三~十六週 認識實徵的方法
上課方式:自學探索及貴人協助為主、老師個別指導為輔(每段十五分鐘,輔導地點在行政大樓四樓教學發展中心數位學習組老師辦公室;每位同學至少要和老師個別談話一次)
本學習模組期待同學以更大的彈性和自主性來面對自己的學習挑戰,老師僅訂出作業繳交截止日,請同學自行安排讀書計畫。
t
作業繳交截止日:
12/10前,完成下述Interview的學習活動
以下三項作業均在原研究策略討論區自己的討論串下繳交
12/17前,完成「資料蒐集」的讀書報告(至少包含1.評述一篇文獻中的資料蒐集部分、2.Powercam錄音及3.說明清楚參考文獻出處)及自評互評(使用四等級分)
12/24,完成「資料分析」的讀書報告(至少包含1.評述一篇文獻中的資料分析部分、2.Powercam錄音及3.說明清楚參考文獻出處)及自評互評(使用四等級分)
12/31前,精進學長姐論文計畫書的實徵計畫(即資料蒐集及分析),並說明why so?使用Powercam錄音及自評互評(使用四等級分)
學習活動:兩人配對互為貴人,進行訪談。請先準備一份Interview schedule或Interview guide,然後才進行訪談。實際的訪談請控制在二十分鐘之內完成。請描繪及診斷剛過的這一個星期在研究方法上的學習,是否具備「專家型學習者」的行為特徵?妳的發現及心得,請紀錄在下面這個討論區內。被訪談者或其他同學可以進一步回饋給訪談者,對其訪談過程及成果提出建言。
第十七週 檢討學習模組四及整學期課程的學習並展望未來的學習
實體上課;今天是研究方法最後一次上課,這是快樂慶收成的日子,也是感傷要結束的時刻,老師期待在課堂上再次見到你。我們將利用這次上課檢討我們所學(特別是如何精進論文計畫書),以及這個學習的過程。
學習資源區
以下是參與本次課程同學的學習歷程檔案Wiki區,請按自己的大名點選使用。